第四百八十九节 打通一条体系-《回到明末当军阀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虽然王义和接受了杨潮的分股不分产的建议,回家就写了契约文书,并且让县令监督,盖上大印,杨潮也发了政令配合。

    可是王潇已经心灰意冷,他不愿意继续给王家出力了,拒绝当王家大掌柜,而且把他爹给他的一成股份直接就卖给了几个兄弟,抽出了三十万两现银出来了。

    杨潮见到这种情况,也不能浪费这个人才,所幸就拉来搞纺织场了。

    而这些纺织场的投资中,就有王潇的三十万两银子,杨潮投入了二十万两银子,等于是让王潇控股了,当然也让他全权管理。

    尽管是模范工场,杨潮也没想搞官办工场,那玩意见效是很快,但是后遗症太大了。

    动用了官府中最好的工匠配合,一个月工场建好,两个月开始养蚕,夏天第一批蚕丝就收获了,只是品质还是参差不齐。

    不是管理的问题,而是经营没有理顺。

    大量的老蚕妇作为顾问和管理者,招募了大量的年轻姑娘养蚕,她们的经验还不丰富,难免出现问题。

    秋蚕的情况就好多了,良品率达到了七成,已经比农户精心饲养的效率平齐了。

    因此十月竟然就有了盈利,同时纺织品也生产出了第一批,质量也还可以,比不上最好的织户生产的,但也能达到大众化的水平了。

    随着工人技术的提升,以及工场运转的正常,会越来越好,一年后达到普通蚕农和织户的十倍效率不是幻想。

    邀请苏州、湖州一带经营桑蚕产业的大地主、大商人来参观,并且在报纸上大大宣传,并且制作了规范化的养蚕场和纺织场的管理手册,送给那些人,欢迎他们模仿经营。

    同时让王潇将所有的利润都投入到扩大经营上来,杨潮表示十年内他不需要任何分红。

    不过蚕种的选育工作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良种,只是让最好的养蚕女不断的杂交蚕种。

    然后挑选出来个头最大的,蚕茧光泽最好的,蚕丝韧性最大的,然后不断的进行繁育,总能培育出几种不同特质的蚕种的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长期工作,着急不来的。

    同时印度蚕、波斯蚕也通过荷兰人引进了,日本蚕、越南蚕甚至柬埔寨等地的蚕种,也弄了一批过来饲养,用来杂交。(未完待续。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