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九节 十三行巨鳄-《大国崛起1857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后世但凡提到十三行,知道的人总能一口报出伍秉鉴,但却不知道十三行中的潘家远比伍家底蕴更深厚。

    伍秉鉴更出名,是因为美国一本杂志将他评为那个时代的世界富,却不知道伍家的财富加起来,根本就无法跟潘家相比。

    伍家迹主要就是三代人,第一代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,第二代是伍秉鉴的哥哥伍秉钧,等到了第四代掌门伍崇曜的时候,伍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
    而潘家却比伍家从容的多,他们是积累了巨额财富后,主动退出的。

    潘家迹得说伍家之前的十三行总商潘振承,潘振承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农民,有一股子中国农民独有的吃苦耐劳精神,玩命干活养活五个儿子不说,还坚持送他们去读书。

    潘振承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,但受迫于家庭贫困,13岁的时候就给人当船工冒险出海,把货物贩卖到菲律宾,卖给洋人,在与洋人长期的生意往来中,潘振承学会了西班牙语、葡萄牙语和英语。

    借助这些优势,潘振承24岁的时候,也就是乾隆三年,在广州加入了一个福健老乡的洋行,同乡挣够了钱后,跟许多中国商人一样,带着钱财回老家买地当地主去了。潘振承此时也积攒了一笔资金,向清政府申请成立了自己的洋行,就是大名鼎鼎的同文行。

    潘振承没打算挣一笔快钱就走,所以经营上一直诚实可信,得到了洋人的信赖,称他是“最可信赖的商人”,是“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”,展到最后经常会预支给他多达十万两以上的预付款,这让潘振承的经营如虎添翼。

    十年后同文行就已经成了gd最大的商行,不久乾隆下令关闭了福健、浙茳等其他地方的通商口岸,广州进入了长达八十多年的一口通商时代,也进入了潘振承的时代。

    开办同文行第十八个年头,乾隆二十五年(176o年),潘振承被官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,并在之后的39年间一直担任这一职务,不但积累了巨额财富,还在洋人面前保持了显赫的地位,法国商人在根据当时一个与潘启做过生意的法国商人在《法国杂志》上描述,潘家每年消费多达3oo万法郎,财产比西欧任何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。

    就像伍秉鉴有意扶持美国人一样,潘振承也有自己扶持的贸易对象,就是当时实力还很弱小的瑞典东印度公司,原因很简单,这是豪商层次的外交策略,潘振承不可能看到英国人一家独大,他需要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培养竞争对手,就好像后世的美国苹果等大公司,总是培养不同的供应商,让他们竞争然后自己渔利一样,商场上也将就外交策略,甚至西方的外交方法很可能就是这么展出来的。

    因为这样的关系,潘振承跟瑞典人建立了牢固的信任,甚至还参与了瑞典东印度公司的生意,在其中投入巨资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