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-《大国崛起1857》
第(2/3)页
这些人完全不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,在他们的教育中,从来就没有理性的基础逻辑学的内容,连数学几何都不学的人,往往也就只能以感性的视角看问题,曾国藩办的学校,那跟曾国藩反不反洋教没什么关系,但他们就是这种态度,因人废事,竟然开始砸毁一座座他们修建起来的学堂。
这种事朱敬伦就难以接受了,他并不认可曾国藩修建的那些学堂,因为出于对保守派的妥协,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,曾国藩跟这些人建的学堂中,竟然拒绝教授数学。为了应付科举,他们的办法是集中挑选可用之才,请名师教导,这完全是一种精英教育,依然是文化垄断,跟他们之前排斥普通学生进学堂一样,相信一般学生也享受不到这种补课的待遇。
但朱敬伦向来是一个正面看问题的人,尽管曾国藩办的学堂有千般让他不满,可最起码大大提高了入学率。曾国藩在大明三年来,跑遍了两广、福健三省,尽管没能完成一村一孔庙的大业,可是也建了将近十万所小学堂,尽管都是私塾性质的小学堂,但是招收的学生,却让大明的适龄儿童接近八成进入了学堂,学不到数学知识,至少他们可以识字了。
可现在一味的砸毁的话,实在是太过可惜不说,对大明国来说,也是巨大的损失。
结果砸学堂的风潮一起,朱敬伦立马行动起来,直接以皇命,晓谕大明各府县,要求各地知府、县令务必制止这股风潮,还告诉广大地方官员,下一次大计(考核)就将以各地学童入学情况为范围,只考地方教育,无法保证教育的,政绩再好也得不到好评,得不到升迁,如果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的地方官,哪怕政绩稍有差意,也可以优先考虑提拔。
他亲自出面,当然也没有完全绕过官府,陈芝廷以相身份、负责教育的礼部,以及礼部下设的教育和科举两司也分别向地方下达钧令,皇权、政权同时表态,表示了对教育的最大重视,也调动了所有地方官的动力。
各县的警察纷纷下乡,守护一座座学堂,警力一时不够,朱敬伦甚至调动了五万軍队。
还好,砸学堂的情况虽然各地都有,但大多还是个案,没有形成席卷式的运动。主要原因还是学堂都设在孔庙之中,当地士大夫虽然对曾国藩不满,但是大多数人可不敢对孔子不敬,因此即便是砸学堂的案子中,也没有砸孔子圣像的,没有砸毁孔庙的,他们主要的行为是将孔庙中的课桌板凳扔出去,把学生赶出去,把教师遣散而已。
大明上下积极努力,用了一年事件,才平息了这次风潮,而且借此机会,地方政府第一次直接介入了乡下的教育事业,在之前乡下老夫子们团结一致的情况下,县政府还真的无法挑战几百年来皇权不下乡的惯例,而现在在他们精神信仰崩塌的情况下,大多数乡绅对教育完全失去了热情,不愿意关心,反而给了政府介入的机会。
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大明财政这两年有所改善,中央财政有一定的能力应付全民规模的小学教育了。现在不需要民间自筹经费办理教育,自然也就不需要让民间享有办教育的权力,干脆直接接过来,完成教育体系的统一规划。
这些都是后话。
就在天津事件闹得纷纷扬扬的时候,上海方面,李秀成终于动了总攻。
十二门1ooo磅巨炮,开始朝着英美租界开火后,英国人终于抵挡不住,6oo公斤中的炸弹不断的爆炸,对这个时代的軍队来说完全没有见过,因此精神打击极大,反倒是实质性伤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普法战争中,法国皇帝带着几十万法军投降,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克虏伯大炮的密集轰炸下精神意志崩溃,真正炸死的人其实没有多少。现在英美联军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,终于决定不在坚守,他们选择了出击,与其白白挨炸,反倒不如反击。
第(2/3)页